看应城化工产业集群如何做大做强

10-09 10:29   孝感日报  

“三级跳”背后的故事

——看应城化工产业集群如何做大做强

今年,是应城市化工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支持产业集群之一的第十年。

2016年,应城化工产业集群共有规上企业71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35.7%;完成工业总产值393.6亿元,是2007年的6.18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5%。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已位列百亿产业集群前列,是应城工业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近年来,该市以市场为支点,实现从制盐业到盐化工业,再到化工产业集群的“三级跳”,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应城制盐业历史悠久。从1962年开始省、军制盐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应城也先后兴建了制盐厂、化肥厂、磷肥厂、化工厂等县属盐化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体制、机制不活,应城市属盐化工企业大都处于停产或倒闭状态,出现“守着富矿没饭吃”的窘境。

应城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后认为,必须大胆招商引进,盘活存量资产。

2003年2月,民营实体——成都市新都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整体收购市联碱厂,组建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四川久大制盐(集团)公司以6000万元整体收购应城市第一制盐厂(开元公司) 和市制盐厂(佐宝公司)。

至此,应城市盐化工业基本实现整体退公转民或破产新生目标。

2005年后,应城市属盐化工业轻装上阵,技改扩能势头强劲,规模迅速扩大,效益明显好转。

应城已成为以制盐为基础、以两碱为主体的全省最大的盐及盐化工业基地。全省10家制盐企业有6家在应城,共有原盐生产线11条,年产原盐能力达到560万吨,占全省盐产量的80%,系列品种盐年产能达16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

然而,面对激烈的产业及市场竞争,应城盐化工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短的制约因素日益显现:应城制盐规模及产量全省第一,但盐化工产品品种少、规模小;纯碱规模全国第一,但没有深加工;氯碱年产仅3万吨,不具备带动下游产品发展能力,大量工业盐廉价外销。

如何发挥优势,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盐化工产业链?

2012年,应城市设立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并获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批准。经过多年的发展,示范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盐化工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精细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围绕着力推进全国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应城市在做大做强制盐业以及以纯碱、氯碱工业为主体的盐化工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氯气下游产业和氢气下游产业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盐化工产业链条不断加长加粗。

久大盐矿、广盐华源、中盐长江实行盐硝联产,双环科技煤化工、盐化工产业齐全,新都公司形成全国化肥行业“盐—碱—肥”完整产业链条,是中国水溶肥标准的制定者和硝基专家。目前,盐化工已形成盐—品种盐、盐—日化盐、盐—纯碱、盐—氯化铵、盐—氯化铵—复合肥五条产业链。

2016年,品种盐发展到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量160万吨,纯碱产量160万吨,氯化铵产量160万吨、合成氨产量30万吨,复合肥产量180万吨。

精细化工产品拥有有机氟、有机硅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70%以上出口。其中硅烷偶联剂、电解有机氟、病毒唑医药中间体等高新技术产品的产销规模全国第一。(记者秦荣 通讯员喻志明)

记者手记

“三级跳”难在如何跳,贵在坚持跳

应城化工产业集群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审时度势的敏锐和壮士断腕的果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往往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当山穷水尽又未穷尽时,我们总是容易囿于眼前的“小确幸”,容易让观望和犹疑的情绪成为下定决心的羁绊。

然而,机会不等人,唯有果断调转船头,才能在惊涛骇浪中搏得一线生机。

在改革起步阶段那些绕过去和放在一边的问题,现在已经躲不开,也绕不过了,甚至必须拿出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以推进落实。

如果说“三级跳”最难在于如何跳,那么最难能可贵的则是每逢市场阵痛,当地政府和企业却总能勇于改革,坚持跳跃跨栏。

9月29日,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举行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三江集团航天重工研制生产的110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简称110吨矿用车)通过鉴定,并被认定其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标志着我国大型露天矿重大运输装备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110吨矿用车采用“交—直—交”电驱动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新颖合理,具有整备质量利用系数高、燃油经济性好、性能稳定可靠、车辆信息集成化程度高等特点,能满足大型露天矿山行业对矿用装备产品高效、经济、安全、可靠的生产需求。其各项主要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市场前景广阔,具备批量生产条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技术成果鉴定完成后,航天重工将与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达成租赁意向。

据专家介绍,110吨矿用车既契合了市场对高效矿用装备的迫切需求,又能有效促进国内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实现核心总成国产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