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楷模”2016年2季度榜单

07-22 10:28  

【喻梅】

喻梅,女,湖北大悟人,1979年10月出生,1998年9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任孝感市公安消防支队应城大队大队长,中校警衔。从警18年来,该同志立足本职勤学苦研,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民服务认真履职,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用热心和激情演绎了奉献青春之美,用行动证实巾帼不让须眉,出色完成以防灭火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肯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6次,5次被表彰为“优秀警官”或先进个人,2012年,被公安部消防局表彰为全国“清剿火患”战役成绩突出个人,2014年、2015年先后被授予孝感市、湖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勤钻苦研——用素质立身,用能力证明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喻梅同志认为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才能确保工作水平和质量。在工作中,她坚持带着问题学,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刻苦钻研消防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及时掌握消防技术发展动态和国家技术新标准,努力成为消防监督执法的行家里手。2012年,她撰写的《浅谈社会消防安全培训与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改革与创新》获全省消防学术论文一等奖;2012年12月,在她的努力下,支队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优秀支队;2014年,任云梦大队大队长期间,她不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带领的云梦大队被评为全国执法质量达标单位;2015年,她带领的应城大队被评为全国消防执法先进单位。

爱岗敬业——为火灾防控加班,为部队建设熬夜

17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四分之一,但对于喻梅同志来说,却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身边曾有人问她:“一个女人从事这样的高危职业,漂亮衣服不能穿,喜欢的首饰不能戴,节假日不能休,你图什么?”也有人调侃说:“军人的舞台是战场,你们不握钢枪握水枪,有意思吗?”喻梅同志总是很坚定、很坦然地回答:“当兵是我无悔的选择,灭火抢险是我神圣的职责,守卫城市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康让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满足。”从警17年来,她始终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生命。2010年,在担任汉川市消防大队副大队长期间,为了更加专心工作,她把年仅2岁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在全省“防火墙”工程验收的关键时期,女儿患肺炎住院治疗,公公也因心脏病突发进了手术室,得知消息后,该同志只请了3个小时的假,匆匆忙忙赶回家看看女儿和公公,又匆匆忙忙返回工作岗位。同年底,她自己又患了严重的急性皮炎,医生建议她尽快到武汉的医院做检查,当时全国“清剿火患战役”正在攻坚期,因此一拖再拖,直到皮肤红肿发炎,才请了半天假去医院做了检查,回来后又立即投入到清剿火患战役中。17年兢兢业业,17年无怨无悔,她用优异的工作业绩和组织的肯定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2008年2月,她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年度火灾隐患整治先进个人;2012年2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清剿火患”战役成绩突出个人。

敢于担当——做士兵的知心人,做军事过硬的指挥官

消防官兵常年与火魔作斗争,与死神比速度,是典型的男性化职业。作为一名柔弱的女子,要带着一帮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灭火救援、执勤执法谈何容易?她选择了“忘记”——忘记自己是女人。工作中,坚持落实“五同”(与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娱乐),积极参与灭火救援,科学调度,冷静指挥,先后带队成功处置云梦“6.9”氯气泄漏事故、应城“11.16”武荆高速油罐车泄漏事故救援等具有社会影响的灾害事故,据统计,她带队接处警800余起,营救被困人员200余人,挽救经济损失达2000万余元。生活中,她是战士们心中的知心“大姐”,战士们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困难都愿意跟她讲,每名战士的性格特点、喜怒哀乐她都了然于心。为了引导战士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她多次邀请地方专家、老红军进队讲故事;时刻把官兵的冷暖放心间,努力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购置热水器,建造灯光球场、警营影院、电子阅览室;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舞狮、篮球、足球、泥塑等警营文化活动,使官兵能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安心服役,扎实工作。

廉洁自律——权只为百姓用,利只为百姓谋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及百姓的夸奖。”喻梅同志始终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坚持权只为百姓用,利只为百姓谋。她先后任云梦县、应城市大队大队长,手握全县全市的消防监督执法权,但她有权不任性,用权必依法。她先后审批消防行政许可100余项,办理建筑工程设计及验收备案320余起,审批办理消防行政案件180多起,投诉举报为零,群众满意率100%,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廉洁执法的底线,捍卫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消防执法人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架起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桥梁。她先后提请应城市政府召开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协调会,批复专项经费,编制消防专项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中心城区和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消防规划编制,提请政府开展居民住宅区、小商品市场等火灾隐患整治,保证了社会面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这就是喻梅,秉公执法、默默奉献、心系群众、情暖官兵,把一名军人的使命和职责时刻装在心中的消防女警官,她无愧于头顶闪亮的警徽、无愧于党和人民对她的期望。

 

【韩运涛】


好医生韩运涛:身患癌症13年,依然坚守临床一线

韩运涛,46岁,孝感市中心医院甲乳外科的一名男医生。 2003年,他被确诊为鼻咽癌。病房还是熟悉的病房,他却从医生变成了患者。出院后,经短暂休养,他又回到了挚爱的临床一线,以抱病之躯为患者解忧。杏林有爱,默默无声。这一坚守,便是13年。

因为身患癌症,更懂得病人

5月16日,下午5点40分,孝感市中心医院外科楼。手术室的门开了,穿着白大褂、戴着黑框眼镜的韩运涛迅疾地走出来。做了三个小时的手术,他的步履有些疲惫,神情却很平静。

回到甲乳外科,他径直走进病房,和一位乳腺病患者沟通次日手术事宜。刚走出病房,另一位患者凑上来询问伤口何时拆线。刚答复完,又一位患者上前询问术后怎么吃利于恢复。就这样在走廊上一路被患者“问候”着,回到医生办公室,已过下班时间半小时。和夜班医生彭湃交接完,韩运涛这才收工回家吃饭。

“韩老师平易近人,对病人和手术都十分有耐心。”彭湃告诉记者,甲乳外科主要收治甲状腺、乳腺病患者,女性患者占了八成,又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两类疾病皆因内心长期焦虑忧郁积累而生,患者生了病,往往显得更加焦虑。小到吃和睡,大到治病和吃药,常常拉着医生问得接近钻牛角尖。“每天早上医生们一出现在病房,就被患者们团团围住,各种问题令人目不暇接。而此时医生要查房,要开医嘱,接下来要去手术室或坐门诊,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彭湃坦言,自己一年前刚参加工作时,对此有些不适应,曾向韩运涛诉苦。“韩老师对我说,病人生了病很痛苦,把我们当精神支柱,如果我们不耐心地帮助他们,他们会很可怜。”一席话,令彭湃明白,医生治病并不仅仅是运用医疗技术,还需要一颗仁爱的心。

韩运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很敬业的医生,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病房,特意多留些时间给患者们提问。下午他从手术室出来准备下班,常被住院病人拉住,或询问病情,或倾诉家长里短,他亦从不推辞。

“韩老师常以自己的患癌经历为例,告诉我们病人的心理状况。”彭湃说,医生办公室里有这么一位特殊的患者,大家能够更多地熟悉病人的心理状况,从而给予更多的理解。

选择临床一线,是终身追求

一转眼,46岁的韩运涛已在临床一线走过了22个春秋。22年里,记不清加过多少班、熬过多少夜、做过多少手术、挽救过多少生命。他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接收病人、精心查体、解释病情、开立医嘱、做手术、写病历,不停地运转。除了坐专家门诊,他多数时间都以手术室为主要阵地,每天大小手术七八台,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不出手术室是工作常态。这是一名医生的工作日常,对于身患癌症的医生来说,这份辛劳更多了一份不易。

2003年,韩运涛被确诊为鼻咽癌,住院治疗了三个多月后回家休养。此时,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是继续在临床工作,还是转做后勤?选择了临床,就是选择了辛苦;选择了后勤,相对轻松。“如果离开临床,等于过去修炼的武功都要作废了。学医的人,在临床工作是最大的追求,无论如何我放不下。离开手术台时间长了,可能会生疏,于是我想边上班边恢复身体。”在家休养了半年,韩运涛就主动回到了临床一线,继续当一名“健康卫士”。

鼻咽癌患者唾液腺功能损坏,总感觉口干舌燥,需不断饮水,然而医生在手术中需要禁食禁水,这对韩运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一般在给患者做手术前,含一口水,手术中一点点下咽润嗓。”即使如此,手术时间长了,有时忙忘记了,嗓子都要干得裂开了他才想起来,就请巡回护士递过水,以吸管吸一小口,继续手术。

甲乳外科仅两名主刀医生,韩运涛就是其中一位。病人多,医生少,每日满负荷运转。一上班,就是24小时、36小时连班。一进手术室,就是一整天,中饭就吃盒饭。在这里,主刀医生休息是几近奢侈的事情。2015年6月,韩运涛时常感觉看不清东西,去眼科求诊,原是长期疲劳导致血压极高,以致发生眼底动脉栓塞,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失明。眼科医生告诫韩运涛多加休息,可是还在住院期间,不适症状稍一缓解,他就向自己的管床医生“请假”,要求停止治疗,自己又站上了手术台。“我一走开,就一名主刀医生,每天上十台手术根本做不过来。等着做手术的病人排起了队,都等得十分着急。”就这样,他自己的眼病治了三个月,前前后后住院三次才痊愈。

待病人如亲人,显医者仁心

“做医生,要让病人满意,也要让自己满意。”这是韩运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个要求,可从手术伤口的处理上窥见一斑。一般乳腺癌切除术的刀口在25公分左右,但韩运涛做的刀口一般在15至18公分,伤口小,不仅恢复快,而且伤疤小得多。但这样就加大了手术难度。一位中年女教师经韩运涛做了乳腺癌切除术后,转去上海知名医院做化疗,看到手术切口,该院医生忍不住赞叹:“这手术做得真漂亮!”事后,女教师特意回来向韩运涛表示感谢。给一名甲状腺癌女患者做切除术时,由于觉得缝合线不够完美,韩运涛甚至会多花十几分钟拆掉重缝。

护士长张小莉和韩运涛共事21年,她感慨地说:“讲起韩医生的事,会让人感动得忍不住流眼泪。”“仅在甲乳外科的四年里,韩医生拒收患者红包不下一百次,并且都是我帮忙退的。”张小莉说,就在上个月,一位来自云梦的婆婆要做乳腺癌切除术,家属硬塞给韩运涛一个5000元大红包。“担心病人心里有负担,韩医生当时收了。做完手术,就让我打进了婆婆的住院账户。”事后,病人家属送来锦旗。

患癌13年,韩运涛对病人有了一份“同理心”。“病房里有很多癌症患者。对于他们来说,我不仅是他们的医生,也是他们的病友。有些癌症早期患者十分恐惧悲观,我常以自己为例鼓励他们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面对病人,我会去想,如果这个人是我的亲人,这个手术做不做,怎么做,不要过度医疗,也不要轻言放弃。”“病人常问我他们还可以活多久,我就说,无论活多久,一定要开心地活,不要在恐惧中度过,就像我,患癌症十几年,不是过得好好的吗?”“我曾经也是个病人,是因为别人的治疗而挺过来,现在控制得不错。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的病人活得更好一点。”几句话,尽显医者情怀。

 

【周永芬】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安陆市府城街道解放社区志愿服务队牵头人周永芬

周永芬,女,1954年出生,现为府城街道办事处解放社区志愿服务队牵头人,2003年荣获“全国先进社区志愿者”荣誉称号,2013年获“全省文明风尚奖”、孝感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周永芬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多年来,她热心公益事业,致力志愿服务,把为社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当做一件乐事去做。2002年,由她牵头组建了家政、环保、法律援助、治安巡逻、文艺表演等五支社区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她的积极组织参与下,志愿者队伍现已经发展到百余人。每年志愿服务队策划组织大小几十次公益活动,得到了解放社区广大居民的认可,也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一花独秀不是春 万花齐放春满园

周永芬性格开朗,为人率直,多才多艺。她吹、拉、弹、唱、跳无不精通。早年,她常常在家自娱自乐,引来周围邻里许多人的羡慕,不时有人跟她学习唱歌、跳舞、弹琴、拉二胡、打太极……大家都尊称她为“周师傅”。在同这些人的交往中,她发现许多中老年朋友,因孩子成家或不在身边,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或疾病缠身,或打牌度日,更有甚者无是生非,东家长、西家短,造成家庭、邻里不和。她看在眼里,在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我身边的这些中老年朋友提高生活质量,活出精神,活出风采。”她说干就干,通过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帮助和找企业赞助以及自酬资金,很快就购买了音响设备以及腰鼓、军鼓、大鼓、大镲、小镲等,成立了腰鼓队、舞蹈队、军鼓队,队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最多时达一百多人,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不仅大部分队员来自本社区居民,其它社区的居民也加入到她的行列。近几年来,这支队伍为解放社区以及安陆市的公益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多次参加解放社区以及安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开展以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组织在居民中的凝聚力,使大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且身体健康了,精神面貌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家庭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社区氛围安宁祥和了。

夕阳红似火 奉献在社区

自2000年解放社区成立以来,周永芬就担任社区的居民小组长,虽然小组长不是什么“官”,但是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小巷“总理”,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要管。在她负责的小区有一个叫陈国清的居民,妻子长年患病,三个孩子要上学读书,他常年在外打工。面对这样一个特困家庭,她时刻关心和惦记着,经常带领党支部成员或者自己独自到家看望,送米送油送菜。有时把做好的饭菜亲自送到他家中,并长期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长,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励志成才,直到现在孩子们上了大学仍然与她保持着联系。社区内有一个残疾人侯向东,他身患小儿麻痹症,双下肢残疾,其母亲早逝,父亲也失业在家,父子俩靠开办家电维修店维持生计。得知侯向东的情况后,周永芬通过社会筹资帮他安装了假肢,2015年,又组织社区志愿者募捐,帮助侯向东网购了一辆电动轮椅。坐上社区志愿服务者送来的新轮椅,侯向东既激动又兴奋,他说:“今后我可以自己坐轮椅逛街购物了,感谢周阿姨,感谢好心人。”

周永芬作为一名居民小组长,真正起到了小巷“总理”的作用,她常年深入居民小区院舍,走进居民家庭,走进矛盾中,把下面的情况及时反映上去,掌握基层发展动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她积极做好调解民事纠纷、优抚救济贫困居民、适龄妇女计划生育、社区治安巡逻防控等各项工作,深受大家的一致好评。

周永芬,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把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操,最高尚的品德,最无私的奉献像花蕊吐露幽香一样,馥郁芬芳,永驻人间。

 

【王长华】


铁骨柔情写忠诚
——汉川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王长华

有一种追求叫理想,有一种执著叫信仰,有一种奉献叫牺牲,有一种坚守叫忠诚。这段话无疑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他,32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崇高的纪检监察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和誓言,诠释着党的忠诚卫士、群众贴心人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他就是汉川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王长华。

真情履职 激情干事

1985年,王长华18岁,风华正茂的他毕业分配到汉川市纪委工作,一上班他便主动请缨,从工作辛苦、最能锻炼人的办公室岗位做起。多年来,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先后担任市纪委办公室科员、信访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市政府办副主任、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等职,一步步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工作中,他非常注重创新,强调“永远争第一”。他常对大家讲:“工作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勇于创新是纪检工作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

在担任信访室牵头副主任期间,汉川市全面推行“五项要求、四项指标”达标工作,实行信访目标管理,信访举报目标管理工作在全省考核第一。1996年10月,汉川市纪委被中纪委表彰为全国纪检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在担任市纪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教育工作期间,他围绕建设“廉洁汉川”主题,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发廉信、送廉文、讲廉课、办廉栏、析廉案等“五廉”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一地一品”工程,打造了“水乡清韵”特色廉政文化品牌,湖北卫视在新闻联播中连续6次报道了汉川廉政文化“六进”工作作法。

2008年分管全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和案件检查工作以来,汉川市各级纪检组织查办案件数连年居于全省县市区前列。2015年,全市查办案件数达256件。他立足抓早抓小,向“小腐败”问题亮剑。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从吃一餐饭、喝一次酒、用一回车、打一场牌抓起,严把纪律尺子,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究,全市查处“小六长”及小微违纪案件105起。立足快查快结,在办案效率上提速。坚持协作办案,整合乡镇纪检力量,开展交叉办案,缩短办案周期,委局机关、乡镇和市直单位查案时间平均缩短1/3。立足抓小不放大,在查办大要案上加力。先后采取“两规”措施,查处了市开发区财政分局原局长熊新华、市公安局副局长吕永涛等4起违纪违法案件。立足“一案双查”,在问责追责上顶真。严肃纲纪,一寸不让,以“眼里容不得沙子”的较真劲,抓好责任追究。先后对38名责任人员对号叫板,进行问责追责。

办起大要案来,他既当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当冲锋在前的战斗员,事无巨细,都坚决负责到底。2015年7月,市纪委一次对三名干部采取“两规”措施。他吃住在办案场所,到一线同办案组人员一起分析案情,帮助理清思路。中秋、十一、元旦,他一直坚持在办案点带班值班,检查工作细节,督查办案安全。2016年春节,直到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他才回到办公室。

2008年以来,他亲自参与和领导查办的案子有1124件,这些案件没有一件出现差错,件件都办成了铁案。

铁面执纪 一身正气

多年的执纪生涯,养成了王长华忠诚敬业、疾恶如仇、公道正派的优良品质。

有人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人面”,但王长华不这么认为。他说:“人都是有感情的,但办案是讲原则的事,纪律法律没有柔情可言。”为此,他在查案中,拒绝过老领导的说情打招呼,拒绝过老乡、同学的接客吃请,拒绝过亲戚的婉转求情。2014年7月,在查办一起村支部书记经济违纪案时,一位老领导找到王长华,希望网开一面,为其保留党籍。王长华经过深入了解案情后,认真地向老领导说明了情况,后经调查核实后仍对该书记开除了党籍。2015年8月,省委巡视组在汉川巡视,移交市纪委调查处理信访件219件次,时间紧、任务重。有同志好心提醒:“不要每件都过于认真,时间到了任务就完成了。”可他一点也不马虎,对每件都严格把关,确保去向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处置明确。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立案查处68人次,涉及科级干部24人;作组织处理20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人。

多年来,他对自己“约法三章”,不该得的利益坚决不受,违反原则的事坚决不做,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坚决抵制。在查办某局领导干部失职案件时,该局主要负责人下午到办公室“拜访”他,他有礼有节地指出因该局工作的失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并表明了自已的观点和态度,趁他出门倒水之机,这位负责人将一个装有5000元钱的信封放进王长华的办公桌抽屉里便匆匆告辞,王长华发现后,立即打电话与之联系,一直等到下午6点多钟这位负责人才返回将钱拿走,最后这名主要负责人受到了责任追究。

在办案中,有的人想到:“软的不行就来硬的。”2015年4月,有人给王长华寄来匿名恐吓信,王长华当即将恐吓信上交组织。他说:“查办案件依规依纪,我们问心无愧,又何必怕什么呢?写匿名信说明他心虚,我不怕。”

至纯孝道 大爱无边

如果说,在工作中他显现的是至刚,刚正不阿,那么在生活中显现的是至纯,大孝至纯,大爱无边。

王长华的父母今年近80岁,长期生活在农村。即使工作再忙,每个月,他都会抽时间回乡看望父亲母亲。为了传承好孝道家风,从孩子读小学开始,王长华就带着儿子定期回家探望爷爷奶奶,帮助锄草种菜,在炎炎酷暑,拥一片凉席陪老人聊天,在数九寒冬,盖一棉被伴老人拉家常。每年春节,必把二老接到城关,或携全家到老家陪老人一起过年,全家其乐融融。老人70岁后身体不太好,父亲患有高血压,王长华就把父母接到城里一起居住。老人喜欢单独居住,他就同4个姊妹商量,在一楼为老人买了几间储藏室改成住房,每个周末,他忘不了去问寒问暖,拉拉家常。出差归来,不忘给老人购买常备药品和足浴盆……

1984年8月的一个下午,王长华在汉川韩集农机厂亲戚家玩时,突然农机厂仓库因钢板靠墙放置造成墙体倾斜倒塌,当时有个2岁多的小孩正在墙边玩,王长华看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冲了过去,抱住小孩就往安全地方跑,结果墙体砸在他身上。小孩得救了,他却造成腿股骨骨折,胃部内伤出血,被送往武汉同济医院救治。身体康复后落下个腿伤的毛病。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王长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参加工作开始,王长华就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迟。他常说:“作为纪检干部,肩上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没有理由比群众来得迟,更没有理由比上访群众走得早。”他养成了每周一到信访室接待群众上访的习惯。2008年,马口镇松林村群众集体上访,反映村级财务混乱、村务不公开等问题,王长华亲自接待,了解问题情况,并当即决定市纪委组成专班,到松林村蹲点工作,帮助清理账务、核查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理清了村级财务,并及时对2名违纪村干部采取“两规”措施,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追缴违纪资金近20万元,有效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据粗略统计,王长华每年直接接待群众集体访20批次以上,签批信访件150件以上。

 

【邹行志】

邹行志,今年78岁,孝昌县小河镇友二村大塘湾人,一生致力于学习雷锋做好事。他见义勇为,先后挽救了4条生命。每当村里修桥、修路时,邹行志都踊跃捐款,出工出力。对村里的困难户,他时常100元、200元的帮助。像这样的献爱心事迹数不胜数,邹行志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乐善好施,做好事不留名

邹行志从1960年到1970年一直在当村干部,那时他正年轻,平时生产队的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干,有时白天的活没有干完,他就和几个突击队员夜间加班干,而且是学雷锋不留姓名。生产队的农具坏了,邹行志总是利用休息的时间进行修理;田沟漏水了,他将缺补上……象这样的好事,邹行志做的多不胜数。

1970年秋季到1980年,邹行志被抽调到村小学当老师。这期间,他总是最先一个到学校,打扫卫生、冲厕所、烧开水,接腿脚不方便的学生上学。放学后,还将残疾学生送回家。有些学生家庭有困难,邹行志除了用自己微薄的补贴帮他们交学费,还给他们买笔和本。

仗义疏财,做生意讲诚信

1981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了小河镇友二村,邹行志也下海做生意卖编织袋。这期间他一直讲求诚信,并且乐于助人。遇到村民和同行有困难,他总是鼎力帮扶。有村民做生意亏了,没有回家的路费,他不仅招待生活,还给钱买票回家。由于邹行志仗义疏财,平时少有积累,因此只做了3年生意就回家了。

在家种田的这30多年,村里谁家的农活干不完,谁家孩子结婚、老人过世,只要有困难招呼一声,邹行志总是过去帮忙。30多年来,邹行志有个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拿着扫帚或笤帚,从自家大门外开始扫起,一直扫到600米外,把湾里的道路也打扫了。

见义勇为,一生挽救4条命

谈起救人,村民都说他一共救过4名村民的生命。1953年,他从水塘里救出了落水村民邹行伟;1968年他在水库工地,挽救了炸伤村民邹行起的生命;2000年,他把生命垂危的村民邹华清送到医院,自己出钱将其治好;在当村干部期间,还救过刘正清婆婆的命。

在帮助众村民的同时,邹行志也得到了大家的帮助。2014年邹行志和老伴王凤珍先后摔断了腿和胳膊,全村的父老乡亲都伸出了援手,你家300元,他家200元,共捐款15000多元。邹行志说,他把乡亲们的捐款都记在了本子上,大家的心意自己领了,钱他会逐渐还回去,目前已经还了近10000元。

邹行志说:“我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以雷锋为榜样,力所能及地做一天好事。”

 

【王妍婧】

“花木兰,花木兰,如花的女孩气壮如山……”清晰却又锵铿有力的歌声,随着旋律与歌词变换着手势,眉清目秀的脸上表情异常生动。看着她表演,有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出生便患上脑瘫的孩子?事实上,除了唱歌,她还会弹电子琴、画画、主持……一路行来,汉川市实验中学学生王妍婧用乐观开朗、自强执着向人们诠释了幸福的意义。

因新生儿窒息,2003年王妍婧出生不久,就被专家诊断为预后一辈子只能卧床的脑瘫儿。4岁前,小妍婧一直在武汉、太原、北京的各大医院治疗。“女儿的手出生后一直都是缩成一团,而且是向后蜷着。必须把她的手指分开、掰直。腿也是一样,必须下大力气往下掰。因为唯有通过肢体运动来刺激大脑发育。每次一掰她会痛得抽搐,但为了她的康复,我们是含着眼泪也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掰。坚持后的效果是明显的:孩子六个月时痉挛的双手会握玩具了,一岁时会独坐一小会儿,两岁时能扶墙走一小段路,三岁时能独立行走。”父亲王利杰回忆起康复的过程,七尺男儿的眼眶顿时红了起来。

虽然腿脚不方便,手也不灵活,但在父母的熏陶下,王妍婧养成了坚强的毅志力,能够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她四岁时,因为她的手连拿笔的力量也没有,妈妈带她到一个电子琴老师那里,试探性地希望通过学琴能做手指的康复训练,增加手指的力量和灵活度,缓解肌肉痉挛。学琴初期异常艰难。因为她的手指分不开,妈妈便将她的手与自己的手上下放在一起,分开手指后用胶带绑起来练琴。十指连心,强行分开的手指钻心地痛,懂事的小妍婧尽管痛得眼泪直掉,但仍然很听话地练习。就在这样艰苦地练习了几个月后,小妍婧才开始能弹响音键。她每天都付出比常人多出一倍甚至是几倍的时间,克服了很多人想都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练的手指都撕破了,继续不厌其烦的练习,终于一滴汗水一分收获,她多次在各种大赛中获得奖牌。

王妍婧除了有坚强的毅志力,还有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兴趣广泛。热爱美术,坚持学画已有5年;擅长英语口语,多次参加青春中国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选拔大赛,并多次荣获湖北赛区总决赛特金奖、金奖等奖项;喜欢播音、主持, 2013年先后荣获第八届湖北省少儿才艺大赛暨湖北省校园艺术大赛主持表演专业小学组金奖、第九届孝感市青少年“中华魂”中华美德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演讲决赛一等奖;做过汉川电视台《非常幽默》栏目特邀主持人。她的身体条件不是很好,但学校开展的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认真准备,力争展示最积极向上的一面。征文比赛她字斟句酌,联欢会上她深情演唱,校园广播上她的英语播音清脆悦耳,发音纯正,得到老师、同学广泛认可。这些经历使她变得更加自信、活泼。她经常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和同学们都习惯叫她“阳光女孩”。

正如王妍婧在作文中所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她用不懈的努力战胜身体的残疾,用她的倔强和勤奋赢得成绩,用一个个故事不断地传递正能量,鼓舞了自己,也激励了身边的很多人。2014年5月,王妍婧被评为第三届“孝感美德少年”, 王妍婧家庭被授予2015年荆楚最美家庭。

 

【汤爱华】


久病床前有孝媳
——记孝南区车站街“最美车站人”汤爱华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作为媳妇,汤爱华照顾中风的公公已经9年了,除了日常的悉心照顾外,就连给公公洗澡这种常人很难做的事,汤爱华眉头不皱一下,侍奉公公如自己的父母。

而在公公胡日华眼里,他直呼媳妇为“爱”,说起媳妇,他总会坚起大拇指点赞,每次汤爱华走进家门,来到他床边问候他时,曾经当过兵的老人就会举起还能活动的右手,给媳妇行一个军礼,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公公见到她会行军礼

“爸,我来了!”每天早上6时,53岁的汤爱华如期掏出钥匙,打开了公公家的屋门,然后风风火火地跑到公公的床边。

听到响声,躺在床上,85岁的胡日华将右手从被窝是伸出来,放在头顶,给汤爱华行一个军礼。

随后,她就忙开了。帮公公倒便盆,将要洗的东西浸泡清洗,地拖完后,开始助公公穿好衣,倒好水让公公洗脸,利索地做完这此事后,她就把电视机打开了,让公公看新闻,自己又奔进了厨房开始亲手为公公做早餐,今天她要做的是包面,公公最喜欢吃。这样的日子,汤爱华重复了9年。

公公于2007年腊月的一天早上突发脑梗躺在了地上,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瘫痪在床,手都没有知觉,庆幸的是,可以说话交流。胡日华有三个儿子,两个都在外地,只有汤爱华一家在孝感。想到兄弟都在外地,照顾老人不方便,汤爱华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其实,媳妇汤爱华已成为胡日华老人内心的依靠。平时有事就会找她,在自己发病的那一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汤爱华打电话。

当时,为了照顾公公,汤爱华让公公住在家里,公公想到她家里也窄,又不想影响孙女学习非不去住,汤爱华很感动,她决定,一定要照顾好公公,让他好起来。

为公公擦澡不避闲

每天早上汤爱华起床,然后就从城区北大鸿城小区的家中出来,步行几分钟赶到公公位于和平街某小区的家照顾老人,做家务,陪老人看电视,力所能及地活动身子。中午做好一家人的饭,一家人会过来一起陪老人吃饭,饭后,侍服公公睡下后,疲惫的汤爱华才会赶回家睡一个小时,然后再过来,将睡醒后的公公从二楼背下来放在轮椅上,推公公到处转一转,在人多的地方,她停下来,让公公能和街坊邻里聊聊天,不会感到生活寂寞。

给公公喂完晚饭后,再服侍公公睡下,然后在床边摆几个木凳子,将便盆等放在床边。好好地叮嘱一番后,她才迎着万家灯火回家。这9年,公公的家成了她的家,而她的家则成了旅馆。

汤爱华的辛苦,明白的公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减轻媳妇的负担,有什么事,他尽量自己去做,可有些事却是自己力不从心的。公公不仅中风,还患有肺结核,前列腺炎等,小便还借助导尿管。

有一次,插入体内的导尿管出了问题,爹爹无法小便,脸憋得通红,细心的汤爱华看到后,急忙询问,可爹爹就是不说。后来,汤爱华猜到了,她二话不说,掀开被子,就替爹爹换导尿管。“爸,你是老人,是病人,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你就当我是你的女儿好了!”看见公公难受的样子,汤爱华急得真掉眼泪。

刚开始,爹爹总不让汤爱华给自己洗澡,总让儿子帮他洗。可汤爱华的丈夫是工厂的技术工,长年累月要出差,另外两个儿子又在外地,于是有时爹爹身上不舒服,汤爱华要给他擦澡,爹爹就是不肯。

“爸,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一直遗憾没有好好地为他们尽孝,现在,你就是我的爸爸,为你尽点孝心,我愿意,没有什么好忌讳的。”汤爱华语重心长的话把公公的眼泪说出来了,从那以后,擦澡这事,公公坦然接受。

照顾公公,她藏起了自己的兴趣

除了照顾公公的起食饮居外,汤爱华还坚持给公公做康复训练,扶公公走路,按摩公公没有知觉的手指,而胡日华心疼儿媳一直在努力。如今,爹爹可以借助拐杖走路了,吃饭,洗脸等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也能自己做了。虽然消瘦,但人却十分精神,眼不花,耳不聋,说话也利索。

其实,汤爱华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家被她收拾的一尘不染,出门时,她总会穿上干净漂亮的衣服,在很多人眼里,她乐观、热情、善良、勤劳,能歌善舞,邻里乡亲知道她不厌其烦地照顾公公的事迹后,无不交口称赞。

跳舞,曾是汤爱华最大的爱好。早在80年代,身为“城里的姑娘”的她就会跳交谊舞了。以前公公没病时,广场上、街心公园处处都可看见她翩翩起舞的身影,可自从公公需要她照顾时,她只有将这些爱好藏了起来。

“丈夫一年大半年的时间在外面出差,有时他回来了。我才放松了,那时,我就把公公交给他,我自己去跳舞,我感觉那才是我的假日。跳舞,是我此生最大的爱好,照顾公公是我的责任,当责任和爱好有冲突时,我当然首选责任啊!”汤爱华坦然地说。

汤爱华的行孝善举,照顾着她公公年老多病的身体,抚慰着老人孤寂的心灵,感动着邻里乡亲。2015年,汤爱华因孝老爱亲感人事迹光荣当选“最美车站人”。

 

【刘建波】


匠心雕琢“精度”人生
——记航天科工四院万峰公司特级技师刘建波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现实需要“工匠精神”。

刘建波,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万峰公司一名常年从事芯片及相关元器件组装焊接的无线电装接工,同时,也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练就了能在芯片上“绣花”绝技的特级技师,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用匠心雕琢着“精度”人生。

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建波一直从事多种航天型号电子产品的组合,印制板的装焊工作。她爱岗敬业,技术过硬,勇于创新攻关,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北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技术领先勤钻研

参加工作27年来,刘建波敬业奉献、勤奋钻研,将手中的产品当艺术品来对待,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精益求精。

经过多年的累积沉淀,刘建波手工焊接的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凭借练就的灵巧双手和“绝技绝活”,她能精准焊接加工各类复杂印制板,并擅长对小封装、精密的贴片芯片焊接加工,突破了多项电子产品装配技术瓶颈。

统一平台压缩板是某型号产品中的核心印制板,巴掌大的印制板上密集地分布了600多只小型器件,器件外形尺寸小、数量多、焊接空间狭窄,最小间距有的仅为一根头发丝的粗细。刘建波凭借高超的手工焊接技能,确保了每个器件均能准确可靠地装焊到位。

一块厚度为3毫米的双面接插式总线板,中间设有8层电路板。总线板的正反两面,分布着4毫米×2毫米镀金引脚总线插座。这块比A4纸略小的总线板上,共有2000多个引脚。焊接时每个引脚所需要的热容量不同,焊接后,所有引脚的焊点高度必须具有0.5毫米一致性,且焊点之上的镀金引脚不允许有焊料污染。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刘建波常常陷入“疯魔”状态,走路、吃饭、上厕所、甚至睡觉都在思考着每一个数据。这在行业内手工焊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难题,刘建波凭借自己的执着,凭借练就的“绝技绝活”,精准掌握每个焊点的焊接温度和时间,确保每个引脚安装孔内焊锡的熔融渗透,解决了行业内的焊接难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克难攻坚勇创新

新产品研制,刘建波承担关键工序的组装焊接,多个型号新产品的研制都是她冲在前、抢在先,主动解决加工难题。

某型号产品印制板上芯片焊盘间距约为0.2毫米、低于手工焊接的极限值0.3毫米。刘建波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热传导”的方法,顺利完成加工任务。她由此获得了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导弹芯片绣花女”的称号。

“焊接芯片不仅要求细心、耐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刘建波说,芯片在电路印制板上的组装焊接质量,影响着整个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

刘建波始终坚持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争取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补齐技术“短板”、积极参与工艺攻关。2011年,公司投入建设了SMT(表面贴装)生产线,面对新设备,她主动请缨,迎难而上,积极配合工艺人员做各项工艺试验,研究设备使用手册,向设备厂家技术员学习,熟悉设备的每一个细节和性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与工艺人员的共同钻研下,熟练并掌握操作SMT设备焊接各种表贴芯片。

某型号印制板贴装在SMT生产线加工时,因异形印制板与丝印机设备不匹配,无法对焊膏进行印刷,只能强行关机后人工取板,她通过反复实践制作出外部为矩形、内部为异形的模托,通过将异形印制板嵌入该模托内,让模托带着印制板在滑轨内滑动,使加工得以正常进行。

学以致用结硕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刘建波善于学习,并能学以致用,对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她总能学在别人之前,会在别人之前,并把接触到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

她带领组员针对地测系统印制板出现继电器焊点气泡的问题,开展QC(质量控制)活动,使继电器焊接的一次交检合格率由75.17%提高到99%;针对导引头处理板出现焊点虚焊的现象开展“手工贴片焊”的QC活动,提高了组员的技能水平和贴片焊的产品质量,减少了加工时间,确保了产品加工质量。

作为公司首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业务技能带头人,刘建波积极开展工艺攻关、QC活动、学术论文研究等工作。参与完成公司《提高导引头印制板表贴元器件填料效率工艺攻关》,并配合开展另外三项工艺攻关工作,解决了技术瓶颈。结合SMT生产线实际,认真开展QC活动,解决生产难题。

刘建波系统总结技能特长,不断参与工艺技术攻关,为提升公司航天型号产品生产制造能力作出了贡献。在她的带领下,2015年12月,刘建波工作室被授予“湖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