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楷模”2015年12月份榜单

07-21 10:59  

【谌荣华】


爱的坚守与传递
——谌荣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谌荣华同志现任大悟县宣化店镇金山初中政教处主任、支部副书记。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教学严谨,工作敬业,淡泊名利,奉献爱心,工作成绩显著,曾荣获“模范班主任”、“大悟县优秀共产党员”、“孝感市优秀志愿者”、大悟县“首届道德模范”、 2011年度“感动孝感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当地人尊称他为“爱心大使”。

爱的源泉——事业重如山,名利淡似水

三十七年的教龄,三十年的党龄。从举起拳头宣誓的那一刻起,谌荣华就暗下决心: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农村贫穷的现状,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我虽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师,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站好讲台教好书,把农村孩子培养成材。

一支粉笔绘日月,三尺讲台写春秋。从此,谌荣华就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他潜心钻研教材、认真教学,在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倾心关爱;细心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掘潜力,因材施教。2009年至今,由于金山中学化学教师缺乏,学校分配他带三个班的化学课。超负荷工作,他有几次差点昏倒在讲台上,但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清澈眼神,硬是撑着带病工作,一边在医院打吊瓶,一边给毕业班学生上课,整个学期没因病落下学生一节课。“听他的化学课、非常有趣、每节课都好像在搞科学研究。”二十年后,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生的学生黄永法仍记忆犹新。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讲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谌荣华老师近四十年植根于贫瘠的乡村从教,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视教书和育人如大山一样厚重,他的德行和风范似流水淌在学生心田。

爱的传递——爱心接力棒 诚信来传递

鲁迅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2007年以前,国家对中部地区还没有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很多农村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对教育的热爱,使家境清贫的谌荣华心里总装着学生,他总在苦苦思索:“如何让些面临辍学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呢?”

2004年暑假,就读于广东华南农业大学的董焕明来看望他,并谈到自己兼职于武汉市一个“心之旅”网站,正在对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活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谌荣华两眼一亮,赶紧抓住这个机会。随即带着董焕明翻山涉水,走访了十几名学生。他把这些贫困学生的资料、照片等汇集成《走访调查表》,传给“心之旅”网站助学志愿者协会。协会根据他的调查,选定受助学生名单,并将资助款汇给谌荣华,由他发放给学生。当年,有1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

同样是偶然的机会,谌荣华老师收了一个徒弟“余照相”,他们当初是不认识的,甚至过了二年谌荣华还不知道这个农民摄影师真实名字叫“余庆胜”。这个同样憨厚朴实,沉默寡言的农村小伙儿,在镇上开了一家叫美华的小照相馆。2005年暑假的一天,谌荣华第一次找余庆胜照相并上传“心之旅”网站时,余庆胜还不清楚这位老师做的是什么事情,按行情就收取了10元的费用。后来,余庆胜知道了实情之后,就不再收费。到现在,“余照相”不仅免费照相、传送资料,他还骑摩托车带谌荣华一同到村湾走访。七年来,摩托车油钱及照相成本贴了近万元。他坦言:“心之旅”志愿者们那么远跑到我们这个偏远山区是为什么?谌老师这么一把年纪四处走访是为什么?能和他们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尽点力是应该的。”余庆胜从此成为谌荣华的专职司机,爱心助学路上结伴同行,虽不图什么利,却吃了很多苦。最难忘的那是2005年的寒冬腊月,走访学生尹红艳,半途忽然大雪纷飞,崎岖的山路掩盖在一片白皑皑之中,稍不注意就会陷进田垄山沟。20多里的山路,足足走了5个多小时。当谌荣华带着余照相一步一个脚印来到尹红艳家时,俨然变成了雪人。然而,一看到破旧漏风的土瓦房,一贫如洗的家境,年迈体弱的老奶奶,孩子单薄的衣衫,谌荣华全然忘了山路跋涉的艰辛。他用相机记录下尹红艳家的贫穷和渴求,当月就申请了助学款。

八年来,宣化店地区村村湾湾、沟沟洼洼,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通过他的牵线搭桥,爱心助学辐射周边四个乡镇六所中学,600名当地学生获得了爱心资助,受助金额30多万元。谌荣华的爱心行动感动了大悟这片红色的土地,被当选为2010年大悟县首届“道德模范”,2011年度感动孝感人物,孝感市优秀志愿者,被人们誉为“爱心大使”。

爱的坚守——助学当事业 痛并快乐着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弹指一挥间,八年过去了,每个寒冬酷暑,谌荣华都拖着年迈多病的身躯奔波于崎岖的乡间小道。心疼他的妻子、儿女从反对、默然、再到支持。他也自然而然把爱心助学活动当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在爱心助学路上,谌荣华有泪水、也有欢笑;有无奈、更有欣慰。刚开始的时候,捐款来了,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到邮局去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信口开河,谌老师搞爱心助学,自己发财了。

面对误解,智者以不辩为解脱。每一次资助,谌荣华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受助学生的姓名、资助人资料、资助款到账情况、领款人签字等详细资料,每次把这些资料上传给“心之旅”协会。

对于这个慈善事业,“心之旅”助学志愿者协会会长杨东波的理解是: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善良和爱心,最缺少的诚实和信任,缺乏诚信,善良和爱心都会无所适从。尤其对于慈善事业,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受赠的物品最终要落到那些社会弱势群体,让慈善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谌荣华老师的所为,让爱心助学事业的“最后一公里”和现实需要实现了顺利对接。

谌荣华以他的善良与朴实,深深感动了“心之旅”助学志愿活动的组织者。从2006年开始他们便将助学主要工作放到了宣化店地区。这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如今,学校已尽量不安排谌荣华教学之外的任务,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帮扶那些孩子。

当然,帮扶贫困孩子收获不一定是欢笑,也有苦涩。近十余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始终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大多隔代抚养,很多孩子从小养成冷漠、偏执性格,养成很多不良习气。谌荣华联系的学生一半以上就是留守生。有些学生拿到捐款后,掉头就去网吧、游戏厅,家长问起来,又矢口否认;有些学生受到资助后,对捐资人连写封回信都懒得动手,因此一些爱心人士取消了某些学生的资助款项。为此,谌荣华感到心痛、无奈,甚至困惑。但是,看到大批优秀贫困学生在资助下完成学业,他又无比欣慰。受资助的学生中,今年考上重点高中8人,其中施静同学以全县第12名的成绩考上省重点孝感高中。八年来,资助的600多名学生中,有近百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其中,考上湖北中医药学院的柳益梅写信说:“谌老师,我能上大学,要感谢那些资助我的叔叔阿姨,更要感谢你对我的关怀和帮助,你知道吗,你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已成为‘爱心’的代名词!我们大学毕业后,也要像你那样,接过爱心接力棒,将爱心进行到底!”

弹指一挥间,谌荣华的爱心助学活动开展八年了,年纪快六十,但他坦言,工作能退休,但爱心助学之路即使再艰难,自己也不会退休。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爱心的接力棒在继续传递。他的女儿谌琴虽然只是一名普通代课教师,收入微薄,但一直资助着班里的贫困生陈学振。同校的广西资教老师蒋华玲两年来坚持资助贫困生张甜。

有位诗人说过:如果你帮助别人,就会在他的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谌荣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共产党员。他走在山路上,平凡得像大地上纤弱的小草;但内心的善良与执着,使他在贫困学子心中长成参天大树。他接过“心之旅”爱心助学传递的最后一棒,用八年的坚守证明一个道理:正义与良知从未缺席,爱心与善良始终存在,诚信与担当一直挺立,共产党员一直站在你的身边。

 

【彭雄武】


尊老爱老修品行 孝敬老人扬美名
记中洲农场孝子事迹——彭雄武

彭雄武,男,汉族,出生于1968年10月,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洲医院的医生。他孝敬伯母的事迹在他工作生活的地方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话,今年9月,当选孝感市第八届“十大孝子”。

彭雄武的伯母今年87岁,虽腿脚不方便,可她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亲戚邻里和单位的同事们都说,老人得以长寿康健,全是彭雄武以身作则,恪尽孝道“修”来的。

一、为尽孝顺之心,舍婚姻

他的大伯膝下无子女,1984年大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留下孤苦无依的伯母,那时他还在外地读书,他请假赶回老家安葬了大伯后,又安慰悲伤中的伯母,承诺他学业完成后,一定会赡养你的后半生,让老人家安心的生活。1989年他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中洲农场职工医院工作,虽然伯母在天门老家,他只要有休息时间都回老家看望伯母送钱送物,伯母腿先天残疾,不能下田干农活,回到家后总二话不说,就帮伯母干完农活,带着一身疲惫赶回单位上班。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他要伯母接到时中洲和他一起过,可伯母不愿意,总说他没有成家,不方便,说等他成家后才和他一起过。1990年通过同事他介绍谈了一位女朋友,两人交往一段感情很好,当谈婚论嫁时,女方的母亲知道他结婚后要接伯母和他们一起过,女方的母亲坚决反对,要他作出选择,婚姻和伯母之间二选一,当时他也痛苦,但是他义无反顾选择了敬孝,放弃了自己的婚姻。从哪以后只要有人要给他介绍对象,他首先的条件是要赡养伯母,不答条件宁可自己单身也要赡养伯母。

二、为尽孝顺之心,舍高薪

1992年他和妻子结婚后,虽然自己结婚欠有几仟的债务,他还是将伯母从天门老家接到中洲居住,一住就是23年,从未让老人离开过自己的家,总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照顾。三伏天里,老人因为天气太热睡不着觉,他就为伯母买来电风扇,让老人睡得安稳;到了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受凉,他就会给老人铺上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壶,放在老人的手边、脚边。他总是对伯母说不要有顾虑,虽然我们家不是很富裕,但是只要我们一家人在起就好,只要我有水喝,我就让你先喝,决不让你饿着,他有什么可口好吃的都是先盛好递给伯母,他在外人从不说自己赡养的是伯母,他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叫妈,对妻子也这样要求的,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赡养的是伯母。

1997年,妻子患上了腰椎硬膜外囊肿,年幼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膀,为了给妻儿治病家里又新增了几万元的新债。当时医院的工资很低,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困难,2000年他和同学一起到云南去务工,到云南安屯好一切,刚上了20多天的班,打电话回家里,伯母总是在电话里哭泣,为了让老人放心,他只有放弃了刚找到时高薪工作又回到家里陪伴老人。但为了还债,他想尽办法从亲戚手里转包来几亩地,利用休息时间他就在地里种蔬菜买,别人休息时间在打麻将,他却在田里种菜、择菜、买菜。自己虽然很辛苦,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人。

三、为尽孝顺之心,苦自己 

伯母是一位性格比较要强的老人,想法也很多,刚在一起时稍微有一点情事有没理做,老人总是爱在家里哭闹、要回老家,他总是笑脸相劝,不让老人离,他说我就是你的儿子,我不养你,谁养你。我哪里做得不好你可以骂我打我,你不要离开这个家,只到把老人劝得开心的笑为止。

2011年伯母不小心摔断了手臂,他便日夜守护,为伯母洗脸擦身、换洗衣服,晚上回到家就是到伯母床前问候照顾,为老人洗脚、倒屎倒尿,为了让老人手臂能尽恢复,他每天为伯母进行食补顿营养汤,亲自喂给伯母吃,每天晚上烧热水为伯母泡手半小时以上,按摩,保持老人血脉畅通,因此伯母的手臂很快都康复。

20多年来他没有给自己买过上百元的衣服,不抽烟、不喝酒。妻子总是说他:“你这一辈子值吗?总是心里装着所有人唯独没有自己”。他轻轻的一笑说: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苦一点又有什么呢。

现在伯母87岁的高龄了,整天笑哈哈,总是和周围的老人炫耀说:我的儿子虽然在我的肚子里少怀十个月,但胜过你们亲生的儿子,是我今生修来的福气。因为他和家人的和善,他的家成了周围老人们的活乐园。

 

【吴进权】

吴进权,男,1961年10月出生,现任孝昌县信访局副局长。1993年从事信访工作,在很多人不愿干的信访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22年来,他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连续20多次被评为省、市信访先进个人、全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其先进事迹先后被《湖北信访》、《孝感日报》、孝感电视台多次报道,被人称为孝昌的“吴天祥”。

 把上访群众当亲人

把上访群众当成自己的亲戚、朋友,这是吴进权从事信访工作22年来不变的工作作风,他经常为了帮助上访群众解决诉求而放弃休息时间,整天奔波于各单位进行协调,有时还要自贴路费和生活费。2009年,全洲桃源开发建设,提前通知王家岗养鸡户搬迁,在其他养鸡户搬迁后,养鸡户重庆人赵某因补偿不到位而不愿搬迁,工程项目方在反复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工程进度,将其养鸡场拆除。为此,赵某带着一家4口到县政府缠访,并在县政府保卫科睡了三个晚上,随后赵某又进京非访,要求赔偿损失6万多元。为了解决赵某的上访问题,他会同有关单位负责人多次到全洲桃源,对赵某养鸡场财产进行登记核实,并与项目部负责人协商补偿事宜,项目部负责人同意给于适当补偿,随后他又找到赵某姐姐帮忙做工作,最后与赵某达成协议,补偿2.2万元,签订了“息诉罢访”承诺书。

将上访人的事当自己的事

他以“平凡为人,踏实做事”为座右铭,坚持将信访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信访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当科员还是当领导,都全心投入,积极为单位出谋划策,协助单位主要负责人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全县信访工作高起点、高质量稳步推进。孝昌县信访局连续多年在省、市信访局组织的年度信访工作目标考核中荣获“先进单位”称号。从事信访工作以来,他没有休过一天年休假,经常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是常事,生病了也是一边吃药,一边上班,甚至将吊水瓶提到单位,边吊针边接待上访人员。2013年10月1日放假,他准备和妻子一起回农村老家,突然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来县政府上访,他接到通知后马上赶到现场,召集相关单位负责人接待协调处理,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6点,直到问题解决。近几年春节,他连续多年协调处理信访问题到腊月三十晚上。

信访事业不求回报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有些上访人为了感谢他为他们办事,有时送钱送物,都被他婉言谢绝,还有的上访人将礼物送到他家里,他知道后叫家人及时退还。在他看来,为上访群众办点事,解决点问题是他分内的事,是职责所在,不需要任何回报。在实际工作中,吴进权热爱学习、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他总结的狠抓信访问题结案率的办法以及县级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等受到省、市信访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他总结的接访“四步工作法”,即热心接待、细心倾听、用心沟通、尽心解决问题,简便易行,已多年用于培训信访干部。在具体工作中,他因案施策,先后解决50多起疑难信访问题。

从事信访工作多年来,他一直负责接访工作,而接访工作是信访工作中最基础、最苦、最难的工作,是第一线的工作,在接访时他挨过骂,也挨过打,接待过持刀、带药的上访者;接待过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上访者;接待过精神病人、麻风病人、艾滋病感染者;也接待过扬言要走极端、要制造恶性事件的上访人。不论是什么样的上访者,他都敢于面对,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认真接待处理。先后接待上访群众上万人次,直接协调处理信访问题上千件,进京赴省开展劝返工作三十多次,劝返上访对象200多人次。通过接访,在很多信访人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上访人,得到了很多信访群众的称赞。